我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峨庄的一个村子里。早年父亲在南方当兵,母亲带着不满一岁的我,坐了约50个小时的火车去到父亲当兵的城市。那时候,因为行程南北跨度大、火车速度慢、坐车时间长,在火车上每过十几个小时,母亲就得给我脱一件衣服。小时候我最爱听母亲讲这个故事。
到了20世纪90年代,父亲转业到了淄博市张店区,39路车就成了我们每次回老家都要乘坐的公交车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,那时候公交车没有固定的公交站点,司机师傅只要看到路边有人等车就会把车靠过去,售票员会探出半个身子招呼着:“峨庄,峨庄,有座!有座!”小时候我还有个疑惑:为什么公交车在淄川城区跑得特别慢,进山后才快起来?后来才明白,在城区跑得慢,是为了方便随时停车上客。
印象中,小时候每次回老家,车上的人都是满满的,售票员手里攥着一大把零钱,扯着大嗓门问:“刚上车的人去哪儿?”中途上车的人基本都得站着,因为那时候这条39路公交线是大部分人从山里去往城里的唯一交通工具。
后来,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山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,走向外面的世界。道路越修越宽,私家车越来越多。39路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少,车厢里日渐空荡,售票员也逐渐失去了那种饱满的热情,车况越来越破旧,发车频次越来越少。
随着淄博市公交集约化运营战略的实施,39路车车辆换新,实施了准点发车、科学设置站点等举措,大大提升了乘车的舒适感。随后,又实行了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政策,39路车上又重现了当年的热闹景象。有一次母亲要回老家办点事,在淄川公交站居然挤不上车,还得等下一辆。她有些激动地告诉我:“现在,坐车的人又和以前一样多了!”
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,开往老家的39路车其实就是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。看着行驶在路上的公交车,我和母亲一样高兴。
来源: